《黑暗的左手》 (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) 是娥蘇拉.勒瑰恩 (Ursula K. Le Guin) 的科幻成名作,曾獲得星雲獎與雨果獎雙料獎項。這本書究竟有何特殊呢?簡言之,一般科幻小說中的「科學」成分,多半是天文學、物理、電腦等「硬科學」,然而這本書卻可說是關於社會或人類學科的科幻小說。
故事主角真力.艾是一名銀河特使,奉派到嚴寒的冬星,希望能說服擁有相同遠祖的當地居民,加入銀河的全人類同盟。艾先生單槍匹馬抵達該星球,他的障礙在於他與該星球人民在觀念與生理上的差異。其中一項最大的差異就是性別區分:冬星上的人類是長期保持中性性別,只在特定生理週期出現性徵,但有時是男性,有時則是女性。在他們的眼中,艾是奇怪的異類,竟然能永久保持男性生理特徵,這種現象被該星球人們視為「性別異常」。除此之外,冬星人的思想、習慣乃至社會、宗教與政治等制度也很特殊,真力.艾幾乎無法理解。
這是勒瑰恩小說中常出現的情節:某個異地來的人,進入了一個迥異的社會文化,雙方從誤解敵視,逐漸化解而彼此瞭解。一般認為,這和她在人類學上的學養很有關係。書中的主角就像是一名「人類學家」,來到陌生迥異的外地,漸漸了解並融入異文化。無論是心理或社會的轉變,勒瑰恩都處理得相當精彩純熟。
勒瑰恩在故事中除了鉅細靡遺地描寫了冬星的社會型態、宗教信仰、政治結構、人民生活習慣與環境生態,還穿插了許多冬星的傳說與神話,這使得所探討的主題更蒙上了哲學色彩,也使得整部小說在形式上帶有文化記錄的味道。然而,書中每一個看似脫離劇情的神話、報告或記錄,其實都影射了部份的主線劇情。因此,雖然故事主線看似簡單,但在「支線」的支撐下,卻寓意豐富。全書章節貌似混雜,但仔細看的話,就會發現其實敘述結構經過精心設計,前後呼應、環環相扣。這可以說是一本「形式」與「內容」結合得幾近完美的作品。
有些讀者閱讀奇、科幻作品,可能是感覺現實生活壓力大,想藉著這些作品暫時讓思緒離開現實。但對勒瑰恩而言,奇幻或科幻小說不是脫離或逃避現實的文類,而是更深入現實的寫作手法。本書中無論是性別或文化議題,在在都能使人從不同觀點反思現實世界的情形。有些反思主題很清楚(例如性別議題),有些則比較隱誨,例如故事開頭第一章說:「故事的起始點是 1491 年的第四十四個白晝」,這裡的年代是宇宙聯盟伊庫盟的紀元,在故事發生的冬星上是元年(冬星每一年都是元年)。不過,「1491」這個數字還影射了現實世界的年代,西元 1491 年發生了什麼事?那一年倒沒有發生什麼重要的事,但接下來一年,也就是西元 1492 年,發生了一件現實人類歷史的大事:哥倫布登陸新大陸!
這意思是說故事主角像是來到新世界的探險家?也許不是,因為年代不盡相符。不過可以肯定的是,無論是在現實世界或冬星,這個年代都是兩種文明接觸的開始。現實世界的哥倫布登上新大陸之後,以為自己到了亞洲,想要在附近鎮上找皇帝。結果當然是一無所獲,只發現一個有幾十座棕櫚樹屋的村落,但他卻受到當地住民的歡迎。而另一個世界的主角,代表科技先進的宇宙聯盟隻身來到冬星,確確實實見到了當地的國王,但是他的任務屢受挫折,當地人似乎不太歡迎他,甚至他的「生命可能行將不保,當時卻渾然未覺」…
也許我不應該說太多,應該讓尚未讀過的朋友自行閱讀發現書中的趣味。這本小說中文版還附錄了一些文章,主要是關於書中的「性別」議題,因為這本書在女性主義文學領域有一定的地位,並且受到相當多討論,在此就暫不多言。事實上,即使不理會什麼學術討論,從閱讀小說的眼光來看,我覺得本書也很有趣。當然,這比較屬於思考上的趣味,畢竟勒瑰恩的作品一向「文以載道」,讀者甚至可以在本書中找到「地海系列」中許多觀念的影子 (事實上,這本書比地海系列還早完成) 。只是勒瑰恩的科幻小說所蘊含的「道」較為隱諱,相對而言,她的奇幻小說就比較適宜青少年閱讀,把「道理」講得比較明白。無論如何,如果你看過「地海傳說」系列,覺得很喜歡,或你是喜歡動腦筋思考的讀者,卻還沒讀過勒瑰恩的科幻小說,那不妨試試這本《黑暗的左手》。
嗯,聊了半天,聽起來有點像是在打廣告。好吧,如果我說其實當時我純粹是因為看到書名覺得很酷,就從國外訂回來看,一讀之下才發現原來這麼好看,不知道有沒有人信呢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