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關虛擬生命的議題經常出現在許多電影之中。最近看了一部好萊塢的新片《機械公敵》(I, Robot)。這部電影的『原作』(或是靈感來源)就是已故西方科幻小說的重量級作者 – 艾薩克‧艾西莫夫(Isaac Asimov)所寫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。
當然,有去看這一部電影的讀者,我相信絕大多數,都鎖定在男主角威爾史密斯身上(其實這位演員最近主演的片子,大部分都有一定的水準)。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是喜歡這位硬派警探的觀眾,你在原本的短篇集中,可能看不到他的蹤影。
該片除了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絕佳影片之外,《機械公敵》也可以算是讓許多從未接觸科幻小說的讀者,接觸艾西莫夫的絕佳管道。艾薩克‧艾西莫夫這個美國作家,對於很多近代科幻作品(不管是小說、電影,或電視影集)有著深厚的影響。同樣地,在《機械公敵》電影裡面,也提到一個艾西莫夫作品中相當重要,和機器人相關的概念 -機器人三原則(The Three Laws of Robotics)。這三原則分別是:
1. 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,或經由不活動而使人類受到傷害。(A robot may not injure a human being, or, through inaction, allow a human being to come to harm. )
2. 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,除非此則與第一則相抵觸。(A robot must obey the orders given it by human beings except where such orders would conflict with the First Law. )
3. 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的存在,除非此則與第一或第二則相抵觸。(A robot must protect its own existence as long as such protection does not conflict with the First or Second Law. )
艾西莫夫創造出這樣的「三原則」,有一個說法就是艾西莫夫本人對於早期那種「機器人爆走與人類為敵」的劇情(舉例:科學怪人)相當反感,讓他有想透過另一個角度來思考人與機器人之間,互動方式的可能性。基本上,有了三原則的助力,在艾西莫夫的作品中,讀者很少有機會看到機器人「爆走」的情節。當然,艾西莫夫的三原則除了在他自己的作品之外,也對於市面上許多其他科幻作品中對於機器人概念,造成不少影響。例如說,「星際迷航」(Star Trek:The Next Generation)裡面的成員DATA,就可以比喻為「艾西莫夫式」的角色。
不過艾西莫夫的三原則,是一種對應「創造者」與「創造物」之間的關係,所出現的理論。「人類」與「機器人」之間,就是創造者與創造物之間的關係(我們利用科技創造出了機器人)。早期的科幻作品,將人類創造虛擬生命的行為,相當感冒,所以很多著作中,這一類的題材往往是以悲劇收場,像是瑪莉雪萊(Mary Shelley)的《科學怪人》(Frankenstein)中,就是科學技術與生命創造的傲慢,讓人類創造出了原本不應該存在怪物。
這個論點其實很簡單:創造「生命」,是「神」的專門領域。換句話說,只有「神」才能創造「生命」。在西方(尤其是受到基督教觀念影響的文化)的觀念中,人類是上帝創造出來的產物。但是今天,尤其是人類在科學研究(生化)領域有了許多重大的突破之後,我們能不能、或應不應該、效法上帝去「創造」生命?
在上個世紀,科幻作品中提到有關創造的議題,是集中在「機器人」上面。這主要是因為機器人是人類科技登峰造極、可以依據人類自己為藍圖而製作的科技結晶。但隨之而來的,是道德問題要如何解決?如果說上帝是根據自己的身影創造人類,而人類又是依據自己的身影創造了機器人,那這些機器人,到底應該怎麼定位?如果它們能夠思考,它們會安於「人類以下」的存在嗎?還是它們將試圖推翻人類,建立以自身為主導的新社會秩序?
艾西莫夫所提供的回答,就是「機器人三原則」。相對地,瑪莉雪萊所敘述的最後結果,就是它將會在風車小屋被憤怒的暴民給活活燒「死」。這兩種都是可能性。科幻小說的答案,每一個作者都不一樣,不過就現實生活面而言,幸好我們的世界中,還不太可能創造出「能夠思考」的機器人(不過我們也不可否認,AI的進度是日新月異),所以暫且不用去思考這個問題。
或許我們今天不用擔心與思考型機器人為敵,但這並不表示現實世界中沒有潛在的「創造者」對上「創造物」的衝突。舉一個更貼身的例子:電腦。電腦和程式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的日子,可能還不到五十年(相信很多老一輩的人可以回憶沒有電腦的日子)。但是電腦這項發明,對於人類而言,帶來許多方面的便利,包括文字處理、資訊傳遞、公式計算等等。如果沒有電腦,這世界上就不可能有網路遊戲!
雖然我們知道電腦是人類創造出來的,但是這條路繼續走下去的話,誰能保證情況不會改變?在《駭客任務》(Matrix)電影中,人類的一生都是被電腦程式(人)所掌控 – 肉體保存在孵蛋機裡面,每天過的日子都是管理者寫好的程式,生活的現實就是腦海中的虛擬世界。在這個作品中,到底誰是「創造者」,誰又是「創造物」?
不管在什麼情況下,「創造者」與「創造物」之間的關係,都很微妙。如果「創造物」本身又能夠思考或擁有明確的自我,那情況將會更加詭譎多變。在科幻小說裡面,身為「創造物」的機器人,在不同的作家眼中,與人類社會的互動有著不一樣的見解。但是今天藉著我們現實生活中科技的突飛猛進,這一類創造者與創造物之間的關係,遲早會出現脫離科幻小說,出現在我們現實世界之中。我們將要如何去對應,就看人類自己能否幫這些「創造物」找出確切的定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