角色扮演精神的承繼(一)


話說最近筆者為了複習一些有關「龍與地下城」CRPG的細節,將很久沒有動到的英文版「絕冬城之夜」(Neverwinter Nights)重新開啟,繼續原創的人物,陰沈美少年聖武士的冒險(當時正因為迷上某部日本動畫,所以就依據了該作品主角的造型拿來當樣本)。但是因為當時筆者周遭並沒有強力的網路設備,所以對於該遊戲的網路連線機制,也只限於到友人家裡看別人玩玩而已。

但有幸去年年底,筆者的ADSL連線總算是接裝完成;在友人的熱情邀約之下,帶著「既期待、又怕受傷害」的心情一腳踏入了「絕冬城之夜」的線上遊戲世界。為什麼說「既期待、又怕受傷害呢」?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,之前所接觸過的國內網路遊戲中,有許多都是玩到一定程度,就不了了之、玩不下去了。無法繼續的理由其實相當多,包括在網路咖啡店消費過多,以及在時間上分配的問題等理由,讓筆者無法長期參與。但不可否認,筆者完不下去的原因,也有遊戲「環境」的因素(相信有玩過國內MMORG的讀者們,對於台灣「慘白」的遊戲環境,多多少少都有點經驗,在此也不用多費唇舌吧?)。

或許是因為該遊戲中文版發售時間沒有多久,目前提供「絕冬城之夜」連線功能的伺服器,主要還是以架設在外國的英文站為主。在美國幾個有名的「絕冬城之夜」社群(Community)的伺服器上,體驗過「龍與地下城」三版連線的快感後,聽到國內也有人架設伺服器時,迫不期待就與三五好友一起上站玩玩。

由於目前絕大多數「絕冬城之夜」的伺服器大多都是架設在國外,所以在這些伺服器上遇到的玩家,大多是外國人為主。筆者有一次組團,在閒聊時赫然發現,自己隊上的團員,法師來自美國,牧師來自德國,而兩位前線的戰士角色則是義大利人。在同一場遊戲中,既然同時出現三個不同時差區域,實在讓筆者感到驚訝無比(唯一慶幸是大家英文程度都相當不錯,溝通沒有困難)。

不過最近筆者也得知國內也有熱心人士架設「絕冬城之夜」的伺服器,所以也和數位TRPG愛好者的友人,一同前去前去探勘,看看國人在玩這個標榜「龍與地下城」TRPG連線遊戲時,會有什麼樣的表現。

在幾個禮拜下來,在偶而一人獨自冒險、偶而組團參與DM帶團的情況下,從不同的遊戲過程中,間接地觀察國內的玩家,是如何適應這種介於單機遊戲以及大規模多人連線遊戲之間,又標榜保持「桌上角色扮演遊戲」的「突變」型連線世界。筆者特意將觀察到的一些現象,以及碰到的一些問題,藉著RPG教室這個專欄,和各位讀者分享。或許讀者們也可以藉此去瞭解有TRPG成分,在線上RPG遊戲(尤其是在美、日等國家)中扮演了什麼樣的地位。

角色扮演(Role-Play)

之前筆者在於TRPG入門的文章部分,曾經為各位讀者大略介紹過「角色扮演」的觀念。「角色扮演」(Role Playing)、簡稱RP,是桌上角色扮演遊戲中最重要的成分。簡單來講,就是「演什麼,像什麼」的心態。為什麼這個概念在TRPG那麼重要?最主要原因就在TRPG是個依靠「溝通」以及「想像力」的遊戲。在這個以文字、敘述,以及骰子為主軸的遊戲,讓參與者能夠想像到重要的場面,是主要的關鍵。舉例來說,某玩者A在遊戲中所扮演的角色,是一個半獸人、來自蠻荒地帶的蠻族戰士。但是當一群人聚集在同一個房間中進行TRPG遊戲,放眼望去都是標準的學生或年輕上班族,其他的玩者要如何去想像A所扮演的是半獸人戰士,而不是在眼前那一個戴著厚框眼鏡的年輕學生?

最簡單的作法,就是在遊戲過程中,利用不同的方式,去提醒其他玩者們與地下城主,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半獸人戰士。例如說,替角色取一個顯現出這個特性的名字。或許大家不覺得名字有什麼決定性的因素,但是在與他人互動的RPG中,名字往往會成為標榜你人物特色的重要關鍵。試想,要是玩者A替他的半獸人戰士取名叫「詹姆士•艾爾亞倫」或「傑森•蘭卡司特」,試問有沒有人會立刻想像到他的人物是個半獸人?但反觀類似「喀茲」、「撒駝」、「血斧烏革」等名字,卻可以直接讓聽到的人直覺到該角色「殘暴」面的存在。所以替這個半獸人取名「烏革」,就是一個重要的第一步。

除了姓名之外,另一個將角色的形象傳達給遊戲其他玩者的好方法,就是不斷琢磨該角色的行為模式,並且以該角色(而不是玩者自己)的觀點去行動。各位不妨想想,一個半獸人蠻族戰士的思考模式,是怎麼樣在運作?一個可能的解釋,就是烏革看來應該是比較會用雙手、而非大腦,去思考(假設烏革這個角色是標準的蠻人戰士)。這樣的烏革如果在冒險旅程中,碰到一個上了鎖的巨大木門,他會停下來仔細觀察門鎖的精密構造,試圖去用細針去解決這個難題嗎?答案幾乎是否定。在烏革眼中,第一個(也可能是唯一)解決方案,就是拿起手中的巨斧,二話不說就直接向著木門揮去。碰到此類問題時,大多數玩者的心中大概都在盤算木門的鎖是否上了陷阱、隨便亂動是否會觸動陷阱造成傷害、等等。但這些都是玩者自己的思考,不是角色扮演;想要做好角色扮演,就必須透過烏革的觀點做出決定。如果要阻止烏革用這種暴力的手法去開門,角色扮演下的方案是透過其他的隊友兩、三個人跳上去,在他揮出致命一擊前制住他。

角色所說的話,其實也是角色扮演的一個重要關鍵。各位讀者不妨想一想,你們如果碰到烏革這個人物,你預期他口中會冒出什麼樣的台詞?「你好,初次見面,敝人是來自蠻荒邊境的戰士烏革。有什麼事情是我可以幫忙的嗎?」要是你看到一個手中握著沾滿鮮血的戰斧,身上肌肉發達到足以嚇死人的半獸人,說出的第一句話成了這副德行,你是否會覺得有點哭笑不得?或許大多數人都會期待「我、烏革,你、讓開。不讓、砍死你」吧?雖然玩者們看到一個長相斯文的學生說出這樣的話時,會有點啼笑皆非的反應,但這就是角色扮演的重心。或許大家一開始不太習慣(如果讀者認為這樣子好笑,你們應該看看扮演女性角色的男性地下城主有多尷尬),但是久而久之就會習慣這種行為,也會發現到這對於激發「想像力」以及揣摩人物角色,是有相當大的幫助。

除此之外,在桌上角色扮演遊戲,還有其他多種的方式來進行你人物的「角色扮演」。為了讓同團玩者們能夠更精確掌握自己人物的形象,玩者A可能透過圖畫,短篇文章,或是利用符合自己人物造型的半獸人精緻鉛製模型(miniatures),來激發其他玩者們對於烏革的想像。久而久之,透過上述的角色扮演方式,同團的玩者們對於「烏革」這個半獸人戰士的概念,自然就會成形,穩定下來。甚至如果玩者A的角色扮演做得好的話,同團玩者們可能自己在不需要事先溝通的情況下,就發展出獨自「應付」烏革的手段,而這也將會間接地協助玩者A做好烏革的角色扮演。這種溝通與想像力的交錯,可以說是角色扮演的精髓所在。

但是這種在桌上角色扮演遊戲中,被視為中心的概念,搬上了電腦以及網路之後,出現了什麼樣的變化?請看下期!


作者:廖彬
本文曾刊載於雜誌「新遊戲時代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