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於「搶戲」的觀察


實際上「搶戲」這個行為,到底是在做些什麼?簡單地說,就是玩家嘗試著將舞台的鏡頭放在自己角色人物的身上。也就是利用角色在遊戲過程中的行動,來吸引觀眾的目光(不論是其他玩家、DM,乃至閱讀replay的讀者們)。

舉例來說,一個盜賊捉住人質,威脅包圍四周的城市警衛讓出一條路,要不然他就要危害人質。這個時候,玩家的隊伍中,吟遊詩人與法師決定採取行動:吟遊詩人自告奮勇,要接近盜賊跟他對話,來吸引他的注意力以及換取時間,而法師要找個遮蔽的地方施展grease。這時候,DM就必須扮演NPC們,和吟遊詩人「對戲」,所以很自然地大家的目光都會圍繞在他的身上。相信大家都可以理解,只要一有閃失,後果就不堪設想(假設大家都很重視人質的安危)。相較之下,法師的動作簡單來講,就是等一陣子過了判定、施法後,法術的結果就出來了。最後搶救人質的行動成功了。當大家回憶起這個場景的時候,大概都會提及吟遊詩人與法師兩人的行動。或許每個人物的玩家記得自己的角色那個時候在幹什麼,但是不可否定,那兩個角色的行動,最令大家深刻。不論他們兩人背後的玩家,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去涉入並解決人質危機,但不可否認,他們的行為可以被形容為「搶戲」。

「搶戲」的行動,並不需要做得特別明顯(就如同一齣戲劇的主人翁,並不等同於整齣戲裡面行動最誇張,這個道理是一樣的)。有些在觀眾的腦海中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角色,剛開始很可能是一個不起眼的次要人物。但是隨著整篇故事的發展,這個角色卻是最能夠掌握在重要的時刻,做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關鍵舉動。不可否認,越是有經驗的玩家,越是能發現這種「關鍵時刻」;而懂得「搶戲」的人,越是能夠主動去涉入,去搶行動的主導權。

但是真正懂得「搶戲」的玩家,雖然可以看出這些關鍵點並做出回應,但是他們並不會貿然行動和「強行介入」。換句話說,他們會注意遊戲內以及遊戲外的因素,看看自己的人物應不應該「動」。在前面提到的例子中,吟遊詩人和法師在行動前,會告知其他隊友和DM自己角色打算做些什麼事。這樣不只是可以徵求大家的配合,也可以讓DM有個預期。另外就是遊戲內的因素 – 如果人物的性格人格設定是「鬼鬼祟祟」,那他就不太可能站在一大群人面前發表演講;或是一個嫉惡如仇的戰士,會無視於被哥布林襲擊的村人的求助(當然,除非有「非常好」的理由)。在能夠堅固遊戲內與遊戲外的條件後,再去「搶戲」,才是此道高手的作為。

「搶戲」在經年累月後,成果更是明顯 – 尤其是長期團裡面的角色人物。或許你可以問問看有在注意故事發展的觀眾,他們是否記得某某角色做過什麼重要的事情,或是扮演什麼樣的角色?如果觀眾可以針對特定角色回答這個問題,那表示該人物的玩家,「搶戲」的行動算是相當成功。


Author:Dalu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