角色扮演遊戲簡史、第一部分:古早時期 ─ 1976之前(下)


「龍與地下城」(Dungeons & Dragons)?那是啥?

就這樣,TSR在1973年末發行了「龍與地下城」。最早的遊戲包裝是五乘九英呎大小的木紋硬紙盒,配上白色封皮。紙盒裡有三本小冊子:卷一、人與魔法;卷二、怪物與寶藏;卷三、地底與野外冒險。之後的版本增加了一些參考圖表,硬紙盒也塗成全白。初版印量不多。剛開始的銷售並不理想,但隨即快速攀升,大出TSR的意料之外。

各地同好組織的玩家開始發現一件怪事:當他們來到聚會場所,準備繼續原本的模型遊戲戰役時,卻看到一堆人抱著三本小冊子、一些圖表、與奇形怪狀的骰子苦思。無論如何,他們很快便加入這群人的行列。由於印量不足,買不到遊戲,後來加入的玩家只能求助影印機。

在約翰福特(John M. Ford)的回憶中,1974年的夏季,對他認識的所有印第安那玩家而言,是「愛的夏天」。遊戲發展迅速,佔據了許多人的生活。李冓德(Lee Gold)則發覺主持人會視情況更動規則。他說:「漢尼芬的朋友來洛杉磯時,我邀請他們加入遊戲...但也事先告知對方,我自行更動了一些規則。」

由於規則不完備、加上玩家的創意,許多與亞耐森、賈傑斯原始構想大異其趣的設定紛紛產生。某些玩家,像史提夫馬許(Steve Marsh),與賈傑斯、TSR的員工聯絡上,致力釐清規則。同時,亞耐森和賈傑斯也在能力範圍內盡量提供意見。無論如何,遊戲與設定的發展終究隨著玩者不同而走向分歧。在解決這項問題的座談會上討論激烈,但情況已失去控制。若當時的TSR擁有像英國戰爭遊戲研究團體(Wargames Research Group)相同的份量,或許有機會公告明確規則。但事與願違。從那個年代的一些文件可以知道,賈傑斯為此非常苦惱。幾年後,賈傑斯將著手發展「專家級龍與地下城」(Advanced Dungeons & Dragons, AD&D),嘗試提供答案。

1974年底,「龍與地下城」已經風行美國。波士頓、紐約、舊金山、洛杉磯的活動蓬勃,中西部與德州也有不少遊戲族群。許多後來進入遊戲設計行列的玩家也在此時開始接觸「龍與地下城」,其中包括:葛雷格寇斯提康(Greg Costikyan)、艾德辛巴利(Ed Simbalist)、馬克米勒(Marc Miller)、約翰福特、史提夫培林(Steve Perrin)等。有些還是因為沒人願意弄懂規則,被迫當起遊戲主持人。

很明顯地,日內瓦湖畔的TSR做出了暢銷產品。「龍與地下城」一版再版,銷售節節上升。公司趁勢推出其他遊戲。「火星戰士」(Warriors of Mars)是其中之一,科幻色彩濃厚,故事設定在行星巴森(Barsoom)和星站上。另外也有歷史背景的模型遊戲,如「三色旗」(Tricolor)、「騎士黨與議會派」(Cavaliers and Roundheads)。儘管某些遊戲的評價不惡,但沒有一個比「龍與地下城」更吸引玩者注目。

伴隨著新系統開發,TSR開始出版簡訊「戰略評論」(The Strategic Review),為玩者報導新遊戲與開發進度。第一期「戰略評論」在1975年春天印行,內容包含「龍與地下城」的新怪物奪心魔(Mind Flayer)、二戰模型遊戲「戰略」(Tactics)的規則修訂、與適合單人冒險的隨機地下城。簡訊從一季出一次、第五期二個月出一次、到最後演變為雜誌。第二期「戰略評論」登載了唐納凱(Donald Kaye)於車禍中喪生的消息,這讓賈傑斯成了TSR的唯一創辦者,公司也在此時飛躍成長。該期同時發表了新遊戲「巫師戰爭」(War of Wizards)。「巫師戰爭」是馬貝克教授(Prof. MAR Barker)的作品,背景設定於特庫梅(Tekumel),內容為五帝國(Five Empires)西里拉克(Hirilakte)競技場內的魔法決鬥。表面看起來像紙上遊戲,但實際卻是角色扮演遊戲「蓮座帝國」(Empire of the Petal Throne)的先聲。

接著幾期的「戰略評論」對「龍與地下城」規則進行了增修與解釋。同時,某些令人憂慮的筆戰也接連發生。TSR與其他遊戲公司的爭執浮上檯面,先是「龍與地下城」評論的公正性,後則是GenCon和Origins的代表性之爭。雙方論點都有些許道理。艾福隆丘(Avalon Hill)、模擬發行公司(Simulation Publications, Inc or SPI, Inc)的確有自我中心的傾向,然而賈傑斯的回應也過於激動,堅信自己的遊戲與大會是完美的。

除了「戰略評論」,TSR也積極籌劃二本「龍與地下城」的延伸設定集,試圖為玩者和主持人釐清規則。一本是賈傑斯自己的戰役設定「灰鷹」(Greyhawk),實地測試了許多規則增修。當中最著名的是盜賊與聖武士二個新職業、以及怪物和魔法物品的大幅增加。然而,「灰鷹」的世界背景部分少得可憐,無法幫助不熟練的玩者順利設計自己的戰役設定。另一本則是亞耐森主導的「黑沼」(Blackmoor)。「黑沼」引入更多新職業,其世界背景的章節雖然份量不多,卻成為之後戰役設定寫作的原型。「灰鷹」出版於1975年春,「黑沼」則是1975年秋。

TSR在1975年中以前出版了好幾套遊戲,「龍與地下城」是其中的佼佼者。其他還有「靴丘」(Boot Hill),西部的模型角色扮演遊戲、科幻遊戲「阿爾法變形」(Metamorphosis Alpha),背景是一艘於通過密集輻射區受損的次光速太空船。「阿爾法變形」是詹姆斯華德(James Ward)的作品,史上第一部科幻角色扮演遊戲。在TSR贊助下,GenCon的規模快速成長。到1975年第八屆時,日內瓦湖畔的園藝廳吸引了1500人,和同年巴爾的摩第一屆Origins不相上下。那麼,其他地方還發生了什麼事呢?

「龍道」(Dragon Pass)、特庫梅、和其他地方的傳言

在伊利諾州,一群參與伊利諾大學SIMRAD計畫的學生與教職員成立了遊戲設計者工場(Game Designers' Workshop)。這些人當中有法蘭克查維(Frank Chadwick)、達瑞哈尼(Darryl Hany)、約翰哈許曼(John Harshman)、羅倫維斯曼(Loren Wiseman)、與隨後加入的馬克米勒。遊戲設計者工場的第一個目標是「大公」(En Garde!),那是本角色扮演遊戲的小冊子,標榜「一名紳士冒險者和同伴的傳奇時代」。「大公」背景設定於十七世紀的某國(很可能是法國)。從規則中可發覺設計者對歷史紙上遊戲、策略遊戲(包含「東進」(Drang Nach Osten)、「三行星間」(Triplanetary))的熟稔與喜好。

明里波里則有截然不同的發展。明尼蘇達大學的馬貝克教授構思了特庫梅世界,之後更擴大成角色扮演遊戲「蓮座帝國」。馬貝克教授是南亞與東南亞研究室的成員,對語言和人類學極感興趣,於國外求學時期皈依了伊斯蘭教,並在克拉瑪斯語、烏都語、俾路支語等的學術研究上聲譽卓著。也因此,馬貝克教授的創作中隨處可見古埃及、馬雅、中美洲文明、印度、與阿拉伯世界的影響。特庫梅是他小時候產生的念頭,一直發展到學生時代。大學時,他加入西雅圖的科幻同好會「無名者」(Nameless Ones),在同好誌上發表了一些文章。然而興趣引導他進入另一個領域。就某方面來說,馬貝克和托爾金的作品(JRR Tolkien)非常相似。二者都熱中語言,喜歡安靜地獨自建構世界,極少和他人提及自己的作品。

最初,特庫梅比較接近模型遊戲。然而在接觸「龍與地下城」後,馬貝克教授加入了角色扮演遊戲的元素。他發覺「龍與地下城」的背景設定過於模糊而矛盾,因此激發出結合自有世界的想法。之後其成品的規則部分受到「龍與地下城」顯著影響,但調整得非常適合特庫梅的人物。無論如何,特庫梅世界的確令人嘆為觀止!在人類與其他種族定居開發後,特庫梅世界縮小並歷經數萬年的退化。遊戲一開始,玩者發覺自己身處於供奉二十位神祇的世界。海狗皇帝 :P(Seal Emperor)透過強大的軍隊、牢固的官僚體制、以及傳統社會結構掌握絕對權力。設定不只涵蓋地理與歷史,更包括語言,如五帝國中奏亞努(Tsolyanu)的語言。特庫梅背景的驚人豐富度經常讓玩者和主持人難以應付,但仍無損其價值。

在加州,包涵史提夫培林、史提夫韓德森、葛雷史塔佛(Greg Stafford)的團體正研究著「龍與地下城」的變體,著手發展自己的原創遊戲。「白熊紅月」(White Bear and Red Moon)是這群人參考伊里亞德、奧狄賽奇幻元素設計出來的策略遊戲。而「龍道」,即將在七零年代中期演變成「符石之秘」,成為「龍與地下城」的強勁對手。

次年

1976年,市場上已經出現好幾套角色扮演遊戲,還有更多處於開發階段。相關雜誌亦隨之萌芽成長。很明顯地,這個遊戲類型不會僅是曇花一現。TSR與艾福隆丘、模擬發行公司對遊戲大會的爭論依舊,這和第八、九屆GenCon舉辦「龍與地下城」遊戲競賽不無關係。最初的競賽強調個人角色扮演,但之後逐漸演變為多人角色扮演。無論如何,重點在於角色扮演遊戲開啟了一片廣大而未開發的領域。之前的模型遊戲與策略遊戲只能間接點出角色扮演的方法。但現在,玩者、主持人、和遊戲設計者可以一起決定怎麼做比較好。

1976年,TSR發行全新的雜誌,「龍」(The Dragon)。「戰略評論」內容從六頁的簡訊越變越厚,但編排組織卻沒有跟上。TSR認為急速成長的奇幻角色扮演遊戲需要新的發聲管道,「龍」於焉誕生。雜誌第一期有三十頁,封面全彩,內容包含奇幻模型遊戲的新規則、新怪物、與佛里茲雷柏(Fritz Leiber)的短文。佛里茲雷柏後來還成為第九屆GenCon的特別來賓。

「龍」的發刊宣告了奇幻角色扮演遊戲脫離模型遊戲市場,自成一格。毫無疑問,這個遊戲類型將持續成長,牽動遊戲工業的勢力與版圖變化。這些相關議題將於「第二部份:系統衝擊 ─ 1976到1983的角色扮演」中討論。


Source:http://www.rpg.net/
Author:Victor Raymond
Translator:Athos